中国烟草科研队伍:低调背后的领军人物与争议
然而,“烟草院士”谢建平和“中国卷烟申报科学技术奖”引起的争议,却将这个团队推到了风口浪尖。
谁在研究烟草?你在学什么?为何屡获殊荣?这些质疑就像种子一样,逐渐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
隐形研究团队
中国的烟草科研团队在人们眼中似乎“无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烟草行业资深研究员曾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的烟草研究都是低调进行的。这是一个“声名狼藉的研究专业,为有争议的行业服务”。
当然,这个团队也有领导者。谢建平,52岁,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四年内三次提名后,2011年首次当选为工程院环境与纺织工程系院士。
随之而来的是一波质疑声,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了谢建平关于卷烟“减害、减焦”的研究。
事实上,谢建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对烟草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和成就的肯定和表彰。
虽然烟草研究涉及很多方面,但涉及烟草生产技术领域的研究无疑是这个团队中的绝对领先者。
烟草研究受到批评,因为它违背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因此,许多研究活动都是在行业内悄然进行的。这也意味着这些人很少能够像其他领域的科研人员一样成为台前的“研究明星”。
事实上,这并不是烟草研究人员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2011年春,在全国烟草行业政治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授予谢建平等9人“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称号。这一行动揭开了烟草研究小组的神秘面纱。
从这份“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名单中,我们可以一窥当前我国烟草研究的主要阵地——郑州烟草研究院、云南烟草科学研究所、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责任企业、青州烟草研究院、红塔集团、河南农业大学等赫然在列。
被公认为中国烟草科技奠基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尊权曾总结道:“我国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科研机构从事烟草农业研究的科研人员有700多人。全年无休。”
烟草研究团队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和其他领域的科研力量一样,广泛分布于我国的科研院所、企业和大学。
其中,朱尊全担任名誉院长的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无疑是“老大哥”。
该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也是国家烟草专卖局直属唯一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目前,郑州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7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中原学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研究员25人。上述“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中,就有两人来自这里。
事实上,我国烟草研究团队并不缺乏人才。这支科研队伍并不弱小,而是一支无形的强大军队。
正如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已启动的7个烟草科技重大专项中,共设立了33名首席专家。其中,卷烟用香精领域高级卷烟香精师3名,烟叶育种减害减焦等5个关键技术领域9名学术带头人。
2012年,中国烟草行业完成了6轮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行业新增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363人。
受到批评的科学研究
谢建平因其在烟草减害、减少焦烧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事实上,与其他产品的研究类似,烟草研究也力求覆盖整个产品生产线的各个环节。
但与烟草技术改进研究项目相比,烟草与健康领域的研究明显处于“先天劣势”地位,两者之间的研究比例明显不平衡。
郑州所的烟草研究涵盖了从烟草种植到卷烟生产的全过程。这些研究涉及烟叶栽培与调制技术、卷烟加工技术与配方、香精香料、烟草化学、烟草加工设备,甚至计算机应用、卷烟仪器仪表等。不仅如此,他们还承担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任务。用于卷烟厂和烟叶再加工厂。
然而,对烟草经济的服务仍然是科学研究的重点。这从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编制2012年科技项目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可见一斑。
《通知》中重点项目包括围绕烟叶育种、烟叶原料、卷烟香精、特色技术、减害防焦、技术装备、循环经济、数字烟草等战略课题和重点领域。
其中,重大专项计划将重点关注烟草基因组计划、卷烟减害技术、卷烟加香与保湿、中式卷烟丝生产线、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超高速烟叶开发等。卷绕和包装机,以及升级造纸方法以重构烟叶技术。特意准备的。
关于吸烟对人体危害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卷烟减害技术、烟雾有害物质的抑制和消除、烟雾的生物效应及机制、对人体的危害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大力支持烟草与人类健康的探索。
然而,这些研究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为它们无法直接为“烟草经济”做出贡献。
谢建平入围工程院院士,其实是因为他在探索所谓中国特色卷烟“减害、减焦”方法方面做出的贡献。
中草药的引进、选择性降低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开发“神农提取物”是谢建平的主要研究方向。减害理论起源于美籍华裔科学家左天爵。
他认为,香烟烟雾中约99.4%的成分对人体无害,约0.6%的成分对人体有害。以此为基础,如果减少烟草中0.6%的有害成分,既可以保持烟草的传统性质,又可以减少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然而,原本旨在减少烟草对人类危害的“减害”技术却遭到了质疑。
国家控烟办公室主任杨功焕认为,“减焦减害”实际上是烟草行业为推销卷烟而制定的营销策略。
谢建平院士之路的坎坷,是大家对“减焦点、减伤害”疑虑的集体体现。钟南山告诉科学新闻,谢建平的院士申请材料、文章、专利都没有任何危害。
“众所周知,中草药一般都是煮沸的,添加到香烟中的中草药是燃烧的,这样能减少危害吗?”钟南山对谢建平的研究提出质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发表博文,明确表达了对“减害减烧”的“耻辱”。
陈君石态度坚决反驳:“我很难想象卷烟的‘减焦减害’会成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减焦减害’并不能减少危害。”相反,它会误导烟草消费并阻碍烟草控制。”这早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界和世界卫生组织等专业组织的共识。”
早在2003年,我国签署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十一条就明确规定:“烟草制品包装和标签不得以任何虚假、误导、欺骗或可能虚假的方式制作”。 、对其特征、健康影响或危害进行误导或欺骗。”或以造成错误印象的方式营销烟草产品,其中可能包括“低焦油”等术语。”
“烟草消费没有安全标准,推广低危害烟草通常是烟草公司试图欺骗公众并鼓励吸烟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新闻官于海伦告诉《科学新闻》。
同时,接受采访的科学家均表示支持正确研究烟草与健康的关系。
“我认为研究如何戒掉烟瘾是非常有必要的。”钟南山说道。
攻城的胜利者
近10年来,烟草行业有7项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事实上,能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烟草相关研究项目不计其数。一篇题为《中国卷烟减害新探索》的文章列举了21世纪以来全国烟草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 ”2002年“红河卷烟厂自动化物流系统”、2003年“提高白肋烟品质及其在低焦油卷烟中的应用研究”、2004年“根结线虫生防真菌资源的研究与应用”、“减量化”技术研究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研究》、2005年《二醋酸纤维素浆料精细过滤及高密度生产技术研究》、2010年《卷烟危害评价与控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熊丙奇学者认为,“10年7奖”是行政主导的政府科技奖励和科技评审的结果。
“创新不是来自奖励。政府应该退出科技奖励,把学术的事情交给学术界,把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熊丙奇在博客中写道。
此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公告显示,此次提交的烟草研究成果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适应能力。近三年来,共实现1735.74亿元”。新增销售收入、新增利税万元。
这些数据似乎表明,烟草研究获奖的背后,有一条通向巨大经济效益的“康庄大道”。
事实上,从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出台的相关法律规定来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本身就包含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考量。
解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获奖成果的应用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安全和人民健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道德规范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面对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其隐含的道德伦理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中国科学院研究科技哲学的胡新河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功焕还表示,往届奖项已被不少烟草企业用于烟草营销,为烟草行业带来利润。谢建平去年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与他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有关。 ■
(本报见习记者 唐琳)